从传统文化学习自然之道

从传统文化学习 自然之道

现代化对传统村寨的一大冲击是使其对自身文化失去自信,容易转向主流文化中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观念,但这些观念却是当前生态危机的源头。村寨的青年常跟外界打交道,更是容易对文化身份感到混乱和难以认同,那么让他们重新认识自身文化中与自然相处之道,既是重寻根源,也是他们选择生活方式的立足点。

为鼓励村寨青年探索传统生态观怎样应用在当前生活,我们在2017年秋天支持了贵州的村寨青年参加台湾郑廷斌老师(大家更习惯叫他“斌哥”)的工作坊。十五年前,斌哥跟台湾泰雅族的朋友成立了泰雅猎人学校。斌哥深信,传统村寨之所以能存在这么长时间,一定掌握了跟土地及动植物相处的技能、知识和伦理法则——斌哥称之为“土地伦理”。斌哥自身的经验,加上他熟稔生态心理学、自然疗愈、无痕山林(Leave No Trace,不留下破坏自然的痕迹。人们在自然中活动时,关注并身体力行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等体系,是与贵州村寨青年探索当地文化的理想人选。

2018年,贵阳黔仁生态公益发展中心与社区伙伴联合邀请斌哥到贵州黔东南,为二十多名村寨青年及农村社区工作者办了五天的土地伦理工作坊。行程中,一是向传统文化学习:行前寨老的祝福、村寨指路碑、葬牛文化等,斌哥详细解释这些如何体现当地人对万物的尊重与敬畏;二是向自然学习:透过晚上独处、赤脚行走、多角度观察自然等环节,学员有机会打开身心,倾听自然的教导;三是向同伴学习:学员分小组准备户外露营和一顿需用火煮食的晚餐,从选择食材、处理厨余和篝火等环节,学习如何竭力减低对自然的影响。

工作坊后,不少参与其中的村寨青年学员都生起了一种“回家”的熟悉感。一位学员说:“有机会与大地妈妈交流,我感受到她的温暖与艰辛,她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养育了我们。”在斌哥户外体验课后,贵州本地协作者团队引导村寨青年挖掘自己村寨生活中的土地伦理,如:采摘时采大留小、生态的农耕方式、信仰支撑的护林方式等。这些都呼应着斌哥常说的话:“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并不代表不存在”,“够用就好”。

在本地协作者团队不断的推动和支持下,村寨青年自己也行动起来。一位学员以当地妇女和孩子为对象,在村寨里组织了应用土地伦理的野炊活动。一些农村社区工作者则把活动设计和内在精神融合在工作中,带入更多探索人与土地关系的视角和讨论。

斌哥与贵州的缘分不会轻易结束。未来斌哥会连同本地协作者团队,一起挖掘更多村寨应用土地伦理的例子,帮助青年发现土地伦理其实就在传统生活的方方面面。双方在共同设计和带领工作坊的过程中,也在逐步完善“土地伦理”课程,让其内容和形式更贴近本地情况,更多青年因此能对传统文化重拾自信,找出村寨可持续未来之路。

(摘自《社区伙伴年报 2017-2018》)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