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承擔責任──記四川農村鄉鎮垃圾分類經驗與成效

  工業化和城市化帶來了五光十色、燦爛眩目的各式商品,可物質繁華背後不無代價。不斷消費令垃圾大量堆積,我們或以爲把垃圾扔出家門,它們就從此消失。原來,垃圾可以靜悄悄地回來,爲不顧後果的行爲向我們施襲──腐爛的垃圾會釋出污水和毒物,處理不好進入河流和農田去,左回右折地最終返到我們的食物和餐桌上,釀成各種中毒事故和頑疾……

  現代文明衍生的垃圾問題再不容我們掉以輕心。中國大陸正經歷著經濟高增長期,衆多城市和鄉鎮近年均面對垃圾圍城的危機,而鄉鎮的情况尤被忽略。四川省宜賓珙縣孝兒鎮於2006年就經歷過這樣一場危機。當時垃圾沒得到好好處理,居民把垃圾傾倒到鎮政府門前,堆積如山,連政府辦公室的窗子也蓋過,臭氣熏天。政府無法不正視問題,政府遂與社區伙伴合作,於2007年携手在孝兒鎮推行當時被視爲前衛的垃圾分類試驗計劃。六年下來,努力漸見成效,孝兒鎮居民現在對垃圾處理的重視和意識都提高了,該鎮垃圾處理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更减少,爲改善環境邁進一步。

  孝兒鎮試驗的垃圾分類處理系統是首先在家居源頭把垃圾分爲幹濕兩類,濕垃圾是能生物降解的有機垃圾,循環再用於堆肥及生産沼氣,供該鎮周邊的農戶使用,堆肥用於農耕,沼氣則用作家庭烹飪能源。其它垃圾如塑料、玻璃瓶等回收,而餘下的垃圾才運往堆填場填埋。

社區伙伴重視環境教育

  社區伙伴的支援主要是透過社區活動進行環境教育,帶領居民反思現代文明下的消費、垃圾問題和生活的關係,推廣可持續生活理念,同時在孝兒鎮政府牽頭進行垃圾清運、填埋和堆肥等管理時,社區伙伴協助監督。社區伙伴和鎮政府按1:1的比例投入資金──政府資金主要投放於人力成本、清運開支及垃圾車等固定資産;社區伙伴資金則用於培訓、工作坊及環境教育上。

  試驗計劃實行六年後,社區伙伴委托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可持續研究與教育中心進行研究,分析孝兒鎮垃圾分類處理系統的經濟成本、居民垃圾分類行爲的特點及態度,以及計劃實施後的溫室氣體减排效益。研究報告於去年完成,詳述科學數據結果,並作出建議。

  根據報告,計劃的效益包括在溫室氣體减排方面,這對减緩全球暖化而言最有意義。研究以2011年的孝兒鎮垃圾量及垃圾分類組別爲基礎,將垃圾管理模式分成四種可能的預案(包括「無分類利用」、「有點分類利用」、「中等分類利用」及「較好分類利用」),來估算每種預案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孝兒鎮實行的垃圾分類屬於第二個預案,即「有點分類利用」。估算顯示,該鎮在2011年的垃圾總量爲4,753噸,如果完全沒有分類,所産生的溫室排放是4,626噸二氧化碳當量[1],但實施了垃圾「有點分類利用」後即减至 4,461二氧化碳當量[2],少了 165噸二氧化碳當量。

計劃實施六年喜見成效

  報告顯示,垃圾分類計劃的經濟成本低,有助節約垃圾處理的開支,當中牽涉的經費包括垃圾清運、終端處理(填埋、堆肥和生産沼氣所需的基礎設施)、管理成本、項目監督管理人員開支、社區宣傳教育、外聘專家及社區能力建設等。2007至2012年間,孝兒鎮實施垃圾分類的噸處理成本平均爲110元/噸,低於其他中國內地城市沒有分類的垃圾清運及處理成本,例如廣東惠州市於2004至2005年的垃圾處理噸成本爲163.44元,2012年厦門政府支付予垃圾焚燒廠的垃圾處置費更達 170元/噸。

  在孝兒鎮垃圾分類後,垃圾的循環再用未有直接的經濟收益,因爲堆肥和沼氣都供鎮周邊農戶免費使用,但却有間接的經濟效益,就是該鎮資源回收商販數量,由過去的2家,增至8家。

  研究透過問卷有效地訪問了182位孝兒鎮居民,結果顯示,67%受訪居民的家庭是按規定進行幹濕垃圾分類,不會進行分類的只有11.5%。居民對垃圾分類的態度呈現支持性和消極性態度,其中支持性態度爲主流,顯示經過六年努力,居民對垃圾處理及環境衛生的意識已有提高。

  研究報告並對未來繼續實施垃圾分類計劃提出多項建議,包括提高垃圾分類效率,實現垃圾清運量和填埋量雙减少。另外,調查發現居民處理有毒或化學垃圾(廢電池、舊燈管、農藥劑瓶子等)欠妥,只有三分一受訪家庭會把這類垃圾單獨投放,有些甚至將之扔到河裏,造成污染,報告建議未來須在這方面加強教育和宣傳。

  孝兒鎮垃圾分類的經驗揭示了垃圾處理實屬一項共同承擔的責任,我們每個人每天在生活中都參與製造垃圾,而垃圾處理不妥善,必然影響我們的整全健康;若要解决垃圾問題,不能單靠一個部門或單位努力,却要製造垃圾的每一個個人都參與其中。

  四川大學固廢資源化實驗室盧紅雁博士更指出,垃圾處理不能用集約化的單一方法應付,例如找一個地方把所有垃圾填埋了事,這是不可持續的做法,因爲填埋場很快就被填滿。長遠又可持續的策略,應是結集多種方法的系統處理,包括首先在源頭减廢(例如商品節約包裝及减用塑料袋),産生垃圾後進行分類,實施資源回收再利用,最後剩下來的垃圾才運往填埋場。

  社區伙伴就孝兒鎮的垃圾分類經驗及探討可持續的處理垃圾方法拍攝了以下短片,片子以「逆襲」命名,取自網絡游戲中一種自強不息、充滿正能量的精神,喻意從民間基層做起的垃圾處理方案,大有「逆襲」力量,草根人民雖弱小但能鼓足拼勁,不放棄地實踐可持續生活。此外,盧紅雁博士亦在片中闡釋了上述結集多種方法的系統處理垃圾理念。

  請點擊以下連結觀看「逆襲」,分享孝兒鎮居民的垃圾分類經驗,以及其他民間不同逆轉垃圾圍城的努力與嘗試: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Q2MzU1OTYw.html

活動相片分享:
+ 擊點放大圖片

孝兒鎮過去沒有處理垃圾的有效系統,垃圾堆得滿河皆是。
乾濕垃圾分類不全,引致堆填場溫度高,出現自燃現象。
垃圾分類培訓會。
居民討論垃圾减量方法。
在培訓班上,居民認識消費背後的垃圾問題和健康危害。
居民利用堆肥在周邊種植辣椒茄子的試驗教育。
堆肥試驗地有點成績!
 
 

  1. 碳排放量用以量度某類活動或某個産品的産生和使用過程中,形成的各類溫室氣體的總和,主要是活動或産品對汽油等化石燃料的消耗、電力的使用、有機垃圾産生的甲烷氣體或N2O等其他溫室氣體排放。碳排放的量度單位是t CO2-eq/yr,即相當於每年排放了多少噸二氧化碳當量。因爲溫室氣體除了二氧化碳,還有甲烷等其他氣體,這些氣體都會根據其對溫室效應的影響折算成二氧化碳的數量,所以最後用二氧化碳當量來表示。
  2. 孝兒鎮實施了垃圾分類後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等於垃圾循環利用過程中的排放量,跟剩餘垃圾在填埋場末端處置的排放量相加後的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