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意自然教育 啟動心靈力量──專訪清水老師

文 / 黃麗儀

  "現代社會為何要做環保教育?很多問題其實都是出於內心,而我們要過得好,不能單是看著問題,而是要整全去考慮,即整全去跟大自然好好相處,那些問題便會消失。"2008年起,劉文清(清水)開始為社區伙伴展開"情意自然教育"工作坊,把她於香港自然協會使用的理念與手法引進國內。

生命課題的啟示

  她說,因為大自然的題材和力量很強,所以進入大自然就是我們不斷地學習一些東西,可能是一些關系或連結(connection),我們怎樣愛自然、自然給我們什麼幫助,而這幫助不純粹是食物或空氣,而是給生命課題的一些啟示。

隨緣的情感引導

  被問及怎樣教授發乎內心的"情感"時,清水說:"覺得不是由我教,真正的老師是大自然,我只是一個分享者,是一個facilitator(引導者)的角色,用一些方式去引導大家去感受我曾感受的東西,很隨緣,因為人與自然的連結應該是本有的,只要把它啟發出來,大家一起提升及學習。"

  對於會否過度著重情感而忽略理性?清水回應說:"我覺得情感教育不是要排斥知識,而是幫助知識學得更好,因為我們一直忽略太多,要去重新啟發那些能力、喚起感覺。最初嘗試義務帶小孩去郊外玩,讓他們從大自然中活生生的學習,並嘗試刺激他們,例如請他們用不同詞語形容一塊石,因為是以玩游戲的態度做,他們覺得很開心,然後會主動去找石頭的知識,通過跟其它同學交流,詞語便學得更多,因為他們對石頭有了真實的感覺。"

恢復原始五感

  清水認為,現代社會很著重把事情分割,例如建制教育裡分科分類,即使學習大自然的科目,都只是學習當中的知識和技能,例如怎樣獲得一些資源,而往往忽略最重要的事:我們有沒有感覺自然的能力?有沒有感到一棵樹與我們的情感關系?那不純粹是關於怎樣利用它們,而這些事我們用語言是說不清的,所以要運用體驗的方式,要大家一齊去經歷一些事、用多些我們原始身體的五感。

  她發現,五感中,通常大家都過度依賴眼睛。 "所以,在工作坊中我不給大家看,讓大家以另外一種眼睛去看,去摸、去行、去嗅!希望開拓大家的心眼,多些知覺活動,用大家平時不會用的觸角去探索這個世界。(詳情請見"情意自然教育項目點實踐分享"內容)"她說。

身近自然心遠離

  曾多次在內地舉辦工作坊的清水指出,內地一般的鄉鎮居民都很響往城市的生活,而他們有種看法是:我家四周都是農田樹林,跟大自然已經很親密,不須再建立與大自然的關系,怎需要學習情意自然教育呢?清水說:"我的分析是大部份人都覺得自己跟大自然很親密,很熟識那個環境,但心靈的關系卻不斷拉遠。"不過,經過數年與社區伙伴一起的努力,清水發現現在越來越多新一代年青人殷切地追求心靈上的發展,他們對情意自然教育十分渴求。對自然教育者來說,這無疑是輸出的情意,已連接人與人的心靈、人與大自然關系邁向新一頁發展的好消息!

感悟,在蝴蝶飛舞竹林中

清水:你有沒有感到一棵樹與我們的情感關係?  "你知道嗎?我兒時的家範圍有半個山頭那麼大,爸爸鐘情種植果樹和竹,家的周邊都以竹作為屏障,每逢春天指甲花開滿花園時,那漫天飛舞、七彩繽紛的蝴蝶群會同時出現……啊,你有沒有見過滿天蝴蝶的壯觀……?"看著清水稍微仰著頭,目光和語調沉醉在那神奇的生活細節影像裡。清水說:"我必須感謝父母親,因為先有他們那份對自然生活的熱愛與堅守,我才擁有如此豐富美妙的成長環境啊!"

  "幸福的感覺忽爾浮升起來,就是這樣,這樣很好,人人都應該有這樣好的幸福感覺。我以後就把這種經驗跟更多人分享。當我站起來的時候,心裡滿載著慈悲心,身體和掌心是溫熱的,我決定以後就做這方面的工作!"回想起二十歲一個懶洋洋的秋日中午,她睡眼惺忪地躺在家門外享受美好的日光浴,出神的望著天空,想著為何天是藍色?細數開闊晴空中藍調的層次,感到自己與天地已為一體,發現生命的渺小,原來自己一直生活得如此無知,過去的生活失去自我;然後一種自由、篤定的感覺,來自大自然的靈動頃刻間觸動她。清水說,那是一次神奇的經驗,是緣份讓她踏上推廣自然教育之路。

  清水說,如果要說什麼人讓她專心致志地干下去,那應該是德蘭修女的一句話:"我並不追求成功,我只是忠誠地對待自已"(I don't want to be sucessful,I just want to be faithful")

 

活動相片分享:
+ 擊點放大圖片

清水:讓孩子去摸、去行、去嗅!
擁抱大樹,靜聽它的生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