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朱 明
編者按
翻看魯道夫·施泰納(Rudolf Steiner)的生平,在他21歲至36歲的15年間,編輯研究了大量的歌德著作。在他40歲的時候,正式創建人智學。按照人智學的理解,這分別指向了心魂成長和靈性成長的生命階段。如同歌德觀察之下的植物進化,亦如同古埃及人與古希臘人之思考狀態,對於本文,各位讀者不需要相信,請去感受和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前的時候,我還在社區伙伴,為《比鄰泥土香》雜誌工作。那時候,團隊和我想出一期“從靈性角度認識自然與人”這樣的內容。為此,後續我們積累準備了挺長一段時間,但手裏的素材,距離我心裏想像的深度差距太遠。最後,意識到自己學識不夠、機緣也未到,就暫時放下了。但我的心,一直都被這樣一個角度,被“蒙在面紗後面的大自然”透出的,那太陽彩虹般溫暖的光,深深吸引著,總覺得要潛下來,在這個方向上探索點什麼。就這樣,一個人模模糊糊磕磕絆絆地走到現在。
這裏,我想說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發展出來的,被Steiner(Rudolf Stenier)博士[2]深化了的自然觀察方法。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新認知的開啟。知道Steiner博士的研究大約有十年了,直到現在,我才剛剛摸到了門口,看到了深入下去的路徑。這不是知識,是關於生命本質的認知。
歌德對自然的本質的認識,超越了他所在的那個時代,也超越了我們現代科學的哲學基礎。 Steiner博士能理解歌德的觀點,解讀歌德在植物、礦物的研究成果以及對色彩和光的認識,是因為他在超感官的觀察中,看到在人內在真實存在的靈性部分,和在自然中活躍的靈性力量。他發現,歌德作為一個偉大的自然觀察家,也清晰地看到了這些並在相關文稿中表述了這一點。人與自然的內在聯繫,在“靈性”這個關鍵字上,被揭示了出來。
談到靈性的存在,活躍在人內在的靈性,一個關鍵字是Steiner博士“關於人的智識”的研究。從德語直接翻譯過來,也被譯為“人哲學”(德文為“Anthroposophie,為避免歧義,下文就直接用德文Anthroposophie,另奧地利哲學家Rudolf Steiner的名字,文中也直接用德文表示)。
在我的感受裏,“Anthroposophie中所蘊含的,好像在夜晚,那藍黑色天宇下的星空一樣廣闊深邃”。這個圖景,讓我想起去年冬至的傍晚,我沿著雞足山的山路,走去放光寺。半路上天已經黑了,遠遠看見山谷中的鎮子裏KTV廳的燈光,聽到裏面的男人,在酒後嘶吼一樣的歌聲,與山上的靜寂形成了鮮明的兩極。腳下的路沿著山勢,伸向黑黑的天際。走過一個個的寺廟,寺裏靜靜的,清亮的禪唱和煙火香味,隨著暗黃色的燈光透出來,散在四周,讓人心裏感到特別溫暖。我忽然感到,人們崇敬那些在歷史長河裏,在這廣闊大地上,掀起萬丈波瀾的英雄。但在人的生死路上,也有許多人,用自己的一生,去探索生命的靈性本質。他們的存在,就像錯落分佈在山路兩旁寺院裏的燈光,溫暖了許多人的生命旅途。
我從2003年開始接觸Anthroposophie。最近參加了兩次工作坊的學習,一次是從翻譯的角度上,學習Anthroposophie的基礎理論框架,也觸碰了中醫、道家文化和形意拳站樁;另外一次是“歌德觀察工作坊”。單就這兩次學習,也有很多值得深入的地方。憶念過去一起同行的伙伴,我想在這裏做些探討,以期遇見“同好”,或許可以開啟“共同的研究,並在生活裏使用這樣的研究”的過程。
我不是學者,這裏做不了學術介紹,只談自己的關注和在Anthroposophie啟發下的體悟。說得不對的地方,錯在我,與Anthroposophie本身沒有直接關係。Anthroposophie啟發了華德福教育、活力農耕、人智醫學、歌德自然研究、三元結構下的社會發展等很多領域的發展,有許許多多認真嚴肅的師長,做深入的工作,大家可以結合自己興趣去請益。
我們經常提到“物質主義”這個詞,在看《作為教育學基礎的人的普遍智識》[3]這本書的時候讀到,Steiner博士在第一次華德福教師培訓的開場致辭中,第一段話是:“華德福學校必須是一個真實的文化行動,目的是要革新我們今日的靈性生活。我們應考慮到所有事物內在的轉變;整個社會運動最終必將回歸靈性(社會運動最終將投向靈性),而學校教育問題是當今激烈而重大的靈性問題中的一個分支。”對這句話,我心裏特別感動,他說出了我隱隱認識到的事情。他鮮明地提出華德福教育,甚至是整個社會運動的最終方向,是回歸對靈性的認識,革新我們今日的靈性生活。這句話,也是我走到現在的生命旅程的一個縮影。
人被囚在物質主義的困境裏,能做的只是發展更強的運用物質的能力,和對這種方式的依賴。沒有一個時代的人,像現在的我們一樣,發展出這麼強的運用物質構建我們生活基礎的能力。我們從“活在自然中”這樣的狀態裏擺脫出來,自然只是我們的“生活背景”。我們歡慶“人類穿越了自然的叢林”,但對於這樣一個由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環境的靈性本質,這樣一個環境對我們生命的影響,幾乎一無所知。
Steiner博士對此有著極深刻的認識,他從兩個角度著手,“我們通過認識人的內在去認識外界,我們通過正確地認識外界來認識人的內在。”在超感官的觀察中,Steiner博士看見了人本質中含著九元,而最內在、精細的部分,是人的靈性。對現在大多數人來說,靈性部分還處在初生、萌芽、無意識的狀態中。但靈性對人本質中的其他部分有著深深的影響:“當你意識到,人本質中其他部分的發展,最終是為了讓靈性,在人的個體內在出生,不再是在圓滿精神世界裏的一個寂靜的像,那我們對人的內在發展,就有了一個活的,動態成長的,整體的認識。”對於有超感官觀察能力的人來說:靈性的存在,和物質身體的存在一樣真實。而我們也可以感覺到,這活在人內在的靈性,好像燭光一樣,照亮我們的心魂,讓我們覺得溫暖,充滿愛意。
談到人的九元本質,談到人的內在成長,有一個重要的,貫穿在這個發展過程裏的力量,祂在宇宙的本身,也在人裏面,Steiner博士在德語裏稱之為Wille。在人哲學[4]辭彙表裏,描述說“Wille是一種永遠新鮮的衝動,脫胎於極性的互動,節奏性的,它是純粹的‘願力’和‘元動力’,是我們意識不到的,亦不會帶有任何思想和感情上的力量。祂處於我們的潛意識,也是宇宙本身持續的動力。”
我直接在這裏講述了兩個看不見,但可能與我們的生命經驗有些連接的東西,有點突兀。所以,在這裏要澄清一點,Steiner博士講的,是希望能幫助你在生活裏發展出自己對人本質的認識,而不是迷信他講的,或者不經過體認直接相信他說的。我在理解Wille這個詞內涵的時候,也碰到了實際困難。後來發現,Steiner博士在演講裏描述九元的生命本質時,談及Wille與這些生命本質結合時,表現為本能、衝動、欲望、動機、願望、決心、決定等,如果我們靜下心來,一個詞、一個詞地去體會祂們的內涵,你會感受到一些祂們的共同特點,比如那種強烈的“動勢”。若你試著只是用感覺去排列這些詞,你也會感覺到祂們有一個內在的秩序。這樣的觀察,能幫助我們去感覺Wille,認識到Wille在人的內在發展中是怎樣發揮作用的。我們看不見祂,但透過祂在我們生命裏所做的,或許我們心裏面會比較能認識到“這只看不見的手”。
這里拉出來兩根線,如果你想了解Steiner博士在Anthroposophie中對人本質的研究,從這兩條線深入進去,會比較容易。Steiner博士在Anthroposophie的講述中,基於他對人內在的超感官觀察,創造了挺多的詞,去描述人的內在世界,幫助人們可以去基於自己的經驗,去理解人的內在世界的結構。他試著用清晰的邏輯和概念去幫助人們可以想像和進入人的內在。他試著在人的頭腦裏,用這些概念組成的結構,好像水晶一樣,把靈性世界的光,折射到地球的生活中來,當一個人的內在之眼睜開的時候,可以看見那光。
但人在讀他的書或演講的時候仍會覺得困難,因為這些抽象概念試著表達那些人不能直接看見的真實存在。而理解每個概念,都需要真實的體驗做基礎。但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好像今天一樣,人們的注意力極大地被“外界的表面”抓住,對人的內在,很大程度上的無意識和沒有體驗。
我是個中國人,擅長使用左手,自己在認識事物的時候,思維是直覺、圖像化的。有時候也在想,為何Steiner博士的做法,是建立了一個一個的台階(概念),思考的台階,去幫助人們思考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體驗,而認識靈性?他這樣做的根據在哪里?要回答這一點,要問“在這個時代裏,人內在的本質特點是怎樣的?”這樣一個問題。
這個時代,“人的內在本質”的特點
我們對靈性這個詞並不陌生,而Steiner博士稱自己的研究為“靈性科學”。應該說“科學”是這個時代的特點,通過科學研究,我們好像魔法師一樣,獲得了強大的運用物質的能力,人類現在的生活受益於此。在科學研究的過程裏,人們看見了兩個寶貝:一個是“客觀”,讓人有能力認識物質世界;另一個是“人的主動創造”裏,所蘊含的改變這個世界的力量。簡單說,就是人通過“客觀”和“創造的過程”,獲得了“認識物質世界,和改造物質世界”的能力。
從這個角度上,你會發現,這個時代特殊的一點是,人的“認識物質世界”和“改造物質世界”這兩個部分,在人的內在被連接起來,發揮出巨大的力量。換句話說,在過去的時代,人的意識是“神創造了世界,我們人活在神創造的世界裏”。但現在,人的意識是“我們活在自己創造的世界裏”。在人的意識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樣一個意識上的變化是怎樣發生的?
我們回到人自身去看,這兩個寶貝,可以理解為“一個是認知,一個是行動”。透過這兩個角度,我們與物質的世界聯繫起來。我們也可以把這個圖景想像為“我們的內在世界,通過這兩個視窗,與物質的外界聯繫起來”。那我們裏面的世界有什麼?是我們的心魂。
在我們心魂裏的意識和思考,經歷了一個發展、錘煉的過程。在歌德觀察工作坊上,亞歷山大(Alexander Shaumann)老師從一個西方人的研究角度描述了這個過程,他提及三個代表性時期——“古埃及、古希臘和十五世紀開始的文藝復興運動”。你在那些時代人的身上,可以比較清晰地看見那個脈絡。
在古埃及時候,人們的意識和思考狀態是“不會提問,但能感受到一些教導的神聖感並去遵從祂”。亞歷山大老師在課上,給我們閱讀了在德國出版的一本書的內容,是從埃及的象形文字的記錄中翻譯過來的。其中有一個老師給學生的教導裏說:
完美的語言比寶石珍貴
如果你仔細聆聽磨麥子的僕人的話
你就能達到那完美的語言
與簡單的人交流,向他們學習
遇見更有智慧的人,要尊重他們
不要為你自己的知識感到自豪
不要認為你自己是有智慧的
……
我們能感覺到這些話語裏的智慧,那時候的人很自然地能從這樣的話語裏感覺到一種神聖感,並從對這種神聖感的遵從裏獲得滿足。古埃及的醫生有高超的醫術,這樣的醫術也是在對典籍的背誦以及遵從老師的教導中傳承的。若是不在典籍裏發生的情況,他們就完全不知道怎樣處理了。在古埃及的人物雕像裏,他們臉上的神情永遠是嚴肅的,眼神望著遠方。他們的眼睛關注的不是物質世界,而是神諭、天啟。他們遵從與神有溝通的法老、祭司的話,並在這樣的遵從的生活裏得到安全感。
靈性剛剛進入他們的心魂,在心魂裏誕生,他們對靈性有了初步的感知,但也意識到還有更大的靈性部分還在外面。當更富有智慧的人給他規則的時候,他覺得幸運,他感覺到與真理的連接。他們的生活,在遵從裏面與靈性合一。人們為法老,或者說為神建立了金字塔。那種形狀裏,你強烈地感覺到了規則。
Steiner博士在對人的超感官的觀察裏,看見了心魂這部分的真實存在,他叫祂“感性魂”(Empindungsseele),是心魂在我們人的內在誕生的開始,人們還不太知道怎麼使用祂,更多的是感受到祂的靈性本質,祂帶給人內在的溫暖和喜悅。古埃及人還創造了天文曆法,在人們內在感覺到與周圍的合一感和整體感,開啟了認識世界的旅程。而在此前的文明,人們簇擁著部落的首領,領袖只是在事情發生的當下獲得靈感,告訴周圍的人應對的辦法。比較兩者,你會感覺到,在古埃及的時候,人與靈性結合得更緊密,認識世界的能力更強,但人還是活在對靈性的神聖感的巨大敬畏裏。
但古希臘的人不同,他們對靈性更熟悉,他們運用靈性進入人內在的狀態,睜開了好奇的觀察這個物質世界的眼睛。亞歷山大老師講了一個事情:一個希臘人去埃及生活,有一年尼羅河的河水漲起來,這個年輕人就去問埃及的那些有智慧的年長的祭司,為何今年尼羅河的水漲得特別高,結果他發現沒有祭司會去思考這個問題,找到答案,他們只是遵循被教導的。
古希臘人會在心裏問問題,儘管有時候給出的答案很搞笑,但他們還是為此很驕傲,洋洋得意。為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經常跑到街上,鑽進人群裏聽他們的談論,問他們一些問題,讓他們自己發現邏輯上的錯誤。當時,很多人心裏都暗暗地恨他。我一直覺得邏輯學是很枯燥的事情,在這樣一個角度上,我理解了邏輯學出現的意義。在古希臘,靈性更深入地進入人的內在,希臘人能夠運用靈性在人內在發展出來的結構,更深入地進入這個物質世界,提出問題,尋找符合邏輯的答案,或者說符合客觀的答案。但也因為這樣深入的結合,在古希臘人的感受裏,出現了這樣一個傾向,這樣的感知、思考世界的能力,成為了一個可以使用的工具,比較是被封閉在人內在的一部分,人們不斷在內在去練習如何使用祂,而失去了對這樣一個能力的靈性本質的認知。Steiner博士結合自己的超感官觀察,稱這個新發展出來的心魂特質為“心智魂”(Verstandesseele)。
這樣的情況,在十五世紀文藝復興運動時有了新的突破,出現了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等一批“天才”。看達芬奇的素描和他的書,你能感覺到他對物質世界的認知去到了一個極細緻清晰的程度,去到了一個可以深入地去使用物質世界的程度。有人把文藝復興運動稱為現代化的啟蒙運動,科學研究、客觀、創造,這些在人們的意識中紮下根來。人們對靈性所賦予的這樣一個認識物質世界的工具的使用,越來越熟練,越來越深入,人們可以結合物質世界創造出很多奇思妙想的東西,我們越來越生活在自己創造出來的環境裏。但因為認識不到我們可以使用這樣一個工具背後的靈性本質,人也陷入一種痛苦裏,失去了與靈性合一的感覺,失去了生活的意義感和方向感,“成了一艘在無際的大海中漂浮的船”。
在這裏,我有一個直覺,“父性特質”地球的靈性存在,參與到“活躍在我們內在的靈性,所推動的人的心魂發展”過程中來,賦予我們這些“人子”認識物質世界的能力。而這是為了透過我們生活過程,與自然母親,在一個更豐富的靈性層面上合一,讓地球發展成為一個更高層面上的靈性存在。那些,“地球作為一個活的整體”在死去過程中所釋放出來的靈性,一直在尋求這樣的機會。(注:這段話不是Steiner博士或亞歷山大老師講的,是我在內在聆聽裏獲得的感受,僅作參考。)
現在,我們處在第三種心魂特質為主體的新的發展階段,就是我們“在這樣一個物質世界裏醒來”的意識狀態下,帶著崇敬、專注和愛,凝視這個物質世界,再次體驗形成這個物質世界的神聖本質,並把這樣的感受帶進我們的心魂裏。通過這樣的做法及其所建立的橋樑,我們的靈性本質與在自然中活躍的靈性力量又再一次地連接起來。我們再一次進入了自然的本質中。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我們“看見”了“構建我們心魂的靈性本質”和“在自然中活躍的靈性力量”,在這樣一個進入表像後面的本質認識的過程裏,人與自然又合一了,“我們又回家了”。這樣的回家,人已經不是小孩子的狀態,而是成熟的、帶著清醒意識和愛的、有行動力的成人的狀態。Steiner博士稱這樣的心魂特質為“意識魂”(Bewusstseinsseele)。這是被Steiner博士深化清晰了的歌德自然觀察方法在人內在的基礎。
這個時代,我們成人的心魂裏,這三個心魂特質都存在。有些部分已經表現得很成熟,有些部分還在萌芽狀態,不同的人情況也不同。在不同的時代情況也不同。我們可以通過觀察看到人的心魂特質。心魂是“靈性在人內在誕生”的基礎,也在這樣對人內在本質認識的圖景裏,我們才會比較能理解“歌德觀察自然的做法”的基礎。
歌德自然觀察
歌德對岩石、植物、動物、色彩、光都有深入的觀察和研究。他發現了植物的“形變”規律。在歌德寫的《植物變形記》[5]前言中,對此有很好的概況性描述。他對植物的認識過程有兩個重要階段:在第一個階段,他意識到植物的“葉子”,是一個“完整體”,或者是植物的一個“原形”。他在《義大利遊記》[6]中寫到:“我忽然靈光一現想到,植物中被人們稱為‘葉’的器官竟潛藏著真正的普羅透斯[7],他能夠透過植物的形式隱藏自身,有時也顯示自身。一株植物自始至終都不過是一片葉而已。葉與即將生成的植物細胞一樣重要,二者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他認識到植物有“原形”,你可以通過研究植物的“葉子”,發現“葉”是一個動態變化的器官,祂逐步從葉子變形為莖生葉、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等等,這個過程說明了植物的形變規律。
在這個基礎上,他提出“超感官的植物原型”——自然界的事物不僅表現在外在層面,還有理想層面或者說是原型層面。為了認識“超感官的植物原型”,我們要同時使用“身體之眼”和“心靈之眼”,感官認知和直覺認知,或者說我們不僅從外在觀察活的植物,也在活的植物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在觀察很多不同的植物的過程中,我們認識到植物的內在生命規律。在比較礦物、植物、動物之間,我們不僅認識到在活的植物身上的生命法則,我們還能認識到“自然律”,在自然中活著的法則。
比如植物是完全對周圍環境,對宇宙敞開的,或是說,是在一起的。與動物不同,植物沒有“內與外”,只有極厚實強壯的生命力,去適應環境、生長、繁殖。宇宙或環境的力量,與植物的生命力之間發揮作用,最後展現在植物的形態上。歌德發現了在植物內在的“上升力量”和“極性力量”。上升力量是一種“永遠向上發展的力量”,它不斷地趨向於更複雜,更完美。他認為從葉、花瓣,變形為專門的生殖器官這樣的一種不斷推進的形變過程,是因為植物各器官內含的營養液在不斷提純。這種向上的力量的本質好像是“植物的煉金術”,在不同角度的宇宙力量影響下的,在生命內在發生的純化過程。比如礦物的純化過程是結晶化,植物的純化過程比礦物複雜很多。
另一個是“極性力量”,它是指“一種不斷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的狀態”。我們可以把祂想像為兩股“同源”的“對立”力量相互影響的動態過程,極富創造力。極性力量在植物的形變領域表現為收縮和擴展兩種狀態交替出現。歌德概括了在植物中極性力量發揮作用的六個階段:種子變形為莖生葉,莖生葉收縮成花萼的萼片,萼片又變形為雄蕊和雌蕊,然後雄蕊和雌蕊又發育出果實,最後種子又出現了。植物跟隨著大自然這個心臟有節律地擴張和收縮,“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這兩種基本力量,你在動物、人的發展過程中也能觀察到,不過在形態上更加複雜。當你在植物、動物、人的身上發現了同樣的自然律,這會給你帶來怎樣的感受?我們與這個世界本為“一”。這樣,我們會有了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對生命的認識。當我們的視線從對自然界的觀察收回到人本身的時候,我們會意識到,人們從對物質的研究發展到了一個新的,對活的生命的研究階段。
這是一個西方發展的視角,這樣的一個視角在Anthroposophie中,得到了極大的發揮——同時打開身體之眼和心靈之眼,是Steiner博士描述的意識魂的特質在發揮的作用,幫助我們在清晰地看見這個物質世界的同時,也意識到這個世界的靈性本質。歌德觀察基本的做法是面對一個事物,認真觀察,使用各種手段,儘量詳盡地描述這個事物的各個不同狀態,這是縱向深入的角度。然後儘量廣闊地看到這個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差異和聯繫,然後靜下來,“聆聽這個事物在你內心的講述”,不是頭腦的主觀思考和想像。
在這樣的一個新的角度裏,我們不僅看見事物的物質層面,也在認識事物生命的內在本質。這是一個新的人類文化,在這種新文化,幫助人們在物質主義所帶來的發展基礎上,誕生新的人類生活。回到一個東方人的角度,在最近參加的兩次工作坊中,主辦者也有邀請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師傅”,帶給我們一些學習和認識。我們的文化裏,有極深入的,對生命的認識。而我們的挑戰在於,我們現在的生活基礎卻是在西方發展脈絡下得到的。
我們沒有經歷文藝復興運動,我們沒有經歷創造現代物質文明的主要過程,但我們生活在現代物質文明所創造的生活基礎上。我們過去有很深入的對生命本質的認識,但我們現代人的內在本質與古代中國人的內在本質在結構上發生了變化,再用過去的做法去承繼認識我們的傳統哲學和文化,就變得很困難。Anthroposophie是一個橋樑,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晰、客觀地認識傳統裏的生命觀、自然觀。而被真正認識和發揮的,東方傳統裏對生命本質的認識,會幫助到世界的文明發展去向一個新的階段。文章的篇幅已經很長,這裏就不展開了。
引入一個新事物,在開始的階段總是極困難的。回到開篇想要表達的,我這是抛磚引玉,盼與過去同行的朋友,在一個新的生命裏相遇。
__________
註:
1. 歌德(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1749-1832),德國著名的思想家、小說家、劇作家、詩人、自然科學家、博物學家、畫家,是德國乃至歐洲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歌德的作品在詩歌、戲劇、散文、自然科學、博物學等方面都有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浮士德》、劇本《葛茲·馮·伯裏欣根》、中篇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
2. 魯道夫·施泰納(1861-1925,又譯石太納、斯坦納、史代納),奧地利哲學家、教育家。在歌德科學著作的影響下,他自童年時期產生的在科學和哲學方面的興趣與強大的精神體驗得以逐漸融合。在生命的最後二十五年,他廣泛在歐洲各地為教育工作者,農民,醫生,藝術家進行演講,共同尋找一條不再割裂科學與宗教、信仰和理性、精神和物質的道路。其創辦的Anthroposophie(人智學,亦有譯為人哲學)定義為靈性科學,並由此發展出教育學(華德福教育)、藝術(優律司美〈亦譯作音語舞、元舞〉,人智學建築、醫學(人智學醫學)和農業(活力農耕,亦譯為生物動力農耕)。
3. 1919年,Steiner博士籍創辦於斯圖加特烏蘭德高地(Uhlandshöhe)的自由華德福學校之機,親自為特定的具有各自的特殊背景的人群進行了系列講座,講座內容整理為《Allgemeine Menschenkunde als Grundlage der Pӓdagogik》一書(魯道夫·施泰納出版社,全集第293冊),德文版由魯道夫·施泰納華文編輯小組翻譯,2014年通過台灣財團法人人智學教育基金會發行。
4. 在華語地區,對於Anthroposophie的翻譯有不同的理解和聲音。香港的文環女士是文藝大師恭親王孫溥心畬先生的入門弟子。她在美國紐約Adelphi大學攻讀博文科,後隨英國艾默森學院創始人Frances Edmunds學習。她認為Anthroposophie應該翻譯為“人哲學”,Rudolf Steiner應該翻譯為“儒道夫·石太納”。作者提到的辭彙表是香港沃道夫教育基金會自1997年至2015年建立的700多個辭彙清單。
5. 《植物變形記》是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寫的一篇關於花葉變形的理論。歌德對植物學情有獨鍾,他認為動物和植物都存在一種“原形態”。動物的原形是脊椎骨,而植物的原形是葉子,動植物都是從各自的“原形”經過漫長的演變進化而來,這幾乎就是進化論的觀點。1790年歌德在《植物變形記》這篇論文中闡述了他的觀點。他創造了“形態學”(morphology)一詞,意為“對生物結構的系統研究”。該詞一直沿用到現在。
6. 歌德於1786年9月至1788年5月在義大利學習、生活了一年零九個月。1813年歌德開始根據這段經歷寫作《義大利遊記》,直到1829年完成。
7. 普羅透斯(Proteus)是希臘神話中的一個早期海神,荷馬所稱的“海洋老人”之一。他的名字可能有“最初”的含義,因為希臘文“protogonos”表示“最早出世的”。他有預知未來的能力,但他經常變化外形使人無法捉到他:他只向逮到他的人預言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