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耕

保育老種 翠綠豐盈
社區伙伴鼓勵廣西鳳山縣壯族村落那莫屯保留本地傳統種子,以保育農田生物多樣性及保障糧食作物。村民去年(2016)秋季一個放晴日歡度扁米節(採集七八成熟還未完全飽滿的傳統稻穀),用碗刮出穀粒製作食物,慶祝豐收及表達愛情,映眼翠綠感戴自然之恩供養豐盛。(林志光/社區伙伴)
莊稼衛士 興盛農田
社區伙伴一直支持貴州省黎平縣流芳村恢復傳統生態農耕和生態與文化的保護,包括實踐傳統稻鴨魚共生的生態耕作法。幾年後,村民發現田間的生物多起來,並喜見更多青蛙的踪影。每到春夏蛙聲四起,讓農田得益於這種吃害蟲的「莊稼衛士」。(潘永榮 /社區伙伴)
在柿子園裏套種核桃䒭蔬果。
雲南農民老熊師是社區伙伴生態農耕的老伙伴,他慷慨地與其他農民分享生態農耕技術。圖為他在柿子園裏套種核桃䒭蔬果。(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山管理局騰沖分局)
介紹老品種種子及相關種植資訊。
社區伙伴支持農民種植傳統品種作物,舉辦種子交流活動,讓雲南、貴州、四川和廣西的農民匯聚一起,介紹老品種種子及相關種植資訊。(林志光/社區伙伴)
廣西南丹農民展示當地一種傳統糯米種——掃把糯。
在種子交流活動中,廣西南丹農民展示當地一種傳統糯米種——掃把糯。(林志光/社區伙伴)
貴州省黎平縣村民正在收割老品種糯米。
貴州省黎平縣村民正在收割老品種糯米。(詹煒/社區伙伴)
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安排消費者參觀農場的生態種植法。
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安排消費者參觀農場的生態種植法。(北京有機農夫市集)
農民以稻田養鴨的生態方法種養田間作物。
農民以稻田養鴨的生態方法種養田間作物。(鳳山縣外資扶貧項目辦公室)
農民以自然農法種植果樹
農民以自然農法種植果樹,鏟起野草,用以覆蓋果樹農田。(鳳山縣外資扶貧項目辦公室)
社區伙伴支持的城市農耕教育活動
社區伙伴支持的城市農耕教育活動,大人和小孩一起翻地春耕。(小毛驢市民農園)
農友們喜結碩果
社區伙伴支持的城市農耕教育活動,農友們喜結碩果。(小毛驢市民農園)
校園農耕項目
校園農耕項目。(首都師範大學附屬實驗學校根與芽小組指導教師莊强)
一群學生歡喜地展示䒭蔬菜豐收
在校園內農耕,一群學生歡喜地展示蔬菜豐收。(景山學校遠洋分校根與芽小組指導教師周超義)
將傳統養蜂木桶掛在屋外
在社區伙伴支持的一項調查中,以傳統方法養殖中華蜂,是貴州石漠化地區生態恢復的命脈。圖為養蜂人將傳統養蜂木桶掛在屋外,蜜蜂就在木桶內。(何成文)
以傳統方法養殖中華蜂
在社區伙伴支持的一項調查中,以傳統方法養殖中華蜂,是貴州石漠化地區生態恢復的命脈。圖為其中一種傳統養蜂法──用樹幹蜂桶來收捕野蜂。(何成文)
實踐者彼此分享經驗
2013年10月17至19日的三天裏,120位來自中國大陸、台灣及香港的社區支持農業實踐者彼此分享經驗。(社區伙伴)
參加者在陽光照耀下的草坪上反思所學
在中港台社區支持農業研習會的最後一天,參加者在陽光照耀下的草坪上反思所學。(社區伙伴)
七月金色的麥穗等待收穫
雲南高原上的生態農業:七月金色的麥穗等待收穫。
公衆品嘗會
爲推動四川屏山縣的生態農業而舉辦的公衆品嘗會。
廣西農戶去容縣有機沙田柚基地交流學習
廣西農戶去容縣有機沙田柚基地交流學習。(熊宗孝 / 陽朔山水涅盤健康中心)
支持農民保育本土稻米品種
在廣西,社區伙伴支持農民保育本土稻米品種及引入新品種,以使稻米品種多元化。
嘗試參與生態種植
四川村民接受社區伙伴培訓後,嘗試參與生態種植。
他們正在建置田間用的水道系統
社區伙伴在重慶的伙伴「合初仁培訓中心」為實習生進行生態農業培訓,他們正在建置田間用的水道系統。
在廣西南丹進行稻米品種改良實驗
在廣西南丹進行稻米品種改良實驗。許小靈 / 社區伙伴廣西民族博物館南丹項目專職人員
其中一個社區的成員建置屋頂菜園
社區伙伴支持北京四個社區進行陽台種植。圖為其中一個社區的成員建置屋頂菜園。(北京愛思創新)
居民在他們的屋頂菜園進行種植
北京一個社區的居民在他們的屋頂菜園進行種植,小心護理所種植的蔬菜。(北京愛思創新)
滿眼是豐盛的蔬菜
北京一個社區的屋頂菜園在夏天滿眼是豐盛的蔬菜。(北京愛思創新)
與一些獨居老人分享收成
北京一個社區的屋頂菜園豐收,社區成員與一些獨居老人分享收成。(北京愛思創新)
從事社區支持農業事業
返鄉青年、社區伙伴的CSA實習畢業生姚慧峰選擇回鄉務農和從事社區支持農業事業。(姚慧峰)
在稻田中同時飼養鴨子
返鄉青年、社區伙伴的CSA畢業生姚慧峰致力生態農業,回鄉實踐稻鴨共作,在稻田中同時飼養鴨子。(姚慧峰)
貴州黎平婦女一邊唱著民歌
貴州黎平婦女一邊唱著民歌、一邊忙著收穫所保留的本地品種。
以重建中國農村的活力
社區伙伴的青年培養項目鼓勵農村青年由城市返鄉參與務農,以重建中國農村的活力。(台灣農村陣綫陳平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