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集是本地农耕与人的一种新关系

杨焱在贵阳生态农耕市集工作中。(杨焱)

文 / 杨焱(贵阳市乌当区生态农耕市集发展中心创办人及负责人丶前社区伙伴贵州生态农业助理项目官员)

编按:

  作者曾於2010至2014年任职社区伙伴,负责生态农业项目;2014年8月成立贵阳市乌当区生态农耕市集发展中心,注册爲公益机构,宗旨是回归本地以传统农业爲基础的生活价值。主要工作范畴包括:贵阳生态农耕市集丶市民教育(环境教育丶可持续生活教育)丶社区支持农业(CSA)及团购。中心自成立开始,推行搭建贵阳市生态农耕市集平台及“放心厨房”等项目,组织和推动贵阳生态农耕市集发展。

  本文分享了作者建立有关公益机构的源起丶过程及机构的成长进展,特别细说了作者如何得益於自身的人脉网络丶客观条件和同行的协助,令事业顺利起步和向前。

+ 击点放大图片
杨焱在贵阳生态农耕市集工作中。(杨焱) 2015年的贵阳生态农耕市集一瞥。(贵阳生态农耕市集)
班小芬家养鸽子,然後用鸽子粪来堆肥,用於生态种植。(贵阳生态农耕市集) 班小芬从事生态农耕作业。(贵阳生态农耕市集)
一位印度生态农耕者Jakes探访班小芬一家,了解他们的生态农耕作业。(贵阳生态农耕市集) 印度生态农耕者Jakes在班小芬的田里看茶叶生长情况。(贵阳生态农耕市集)

  在社区伙伴贵州项目办公室五年的生态农业项目经验,爲我创办贵阳生态农耕市集铺垫了很多“关系”。我常常和朋友开玩笑说,“社区伙伴好比一块田,贵阳生态农耕市集就是这块田里滋养出来的本地农耕与市民的一种新关系”。

创办市集 源於生态农业工作

  2009年,我在贵州瓦窑村(社区伙伴05年-13年生态农业项目点)实习时,贵阳的农夫市集邀请瓦窑村从事生态农业种养殖的农户参加,希望我可以帮忙协助沟通信息,那是我第一次接触生态农业。找到那几户被邀请的农户以後,和他们聊生态种养殖的过程,一边聊,我一边用大白纸写成海报,准备带到市集上做宣传,让消费者透过生态种养殖过程的信息和对食品安全的关注,而愿意购买农産品来支持这些生态农户。结果农户们清洗丶整理得水灵灵的生态农産品在市集上卖掉的不到10%。

  2010年底,在北京参加CSA年会的一个论坛上,我看到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常天乐丶齐大福热情的向与会者分发宣传市集的资料。关注食品安全丶关注环境保护丶支持生态种植的小农,这就是我对农夫市集的最初认识。可农夫市集这麽好,生态农业这麽好,爲什麽做生态农业的农户这麽少?生态种植的农産品这麽不好卖呢?特别是农户告诉我生态种植的蔬菜卖不出去,不被认可时的失望表情,一直萦绕在我心头。

  接下来的几年,借着工作和旅行的机会,我曾到访过不同地方的市集。逛市集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可以吃到各地传统有特色的生态美食,见到种养殖它们的农户。2013年,两个之前工作的生态农业项目点关闭後,我不时的在周末,去到项目点的农户家串门,帮周围的朋友代购一些生态农産品。和农户交流,看到和大多数开展生态种养殖地村庄类似,种给自家吃的会用生态农业的方式;种植来卖的,大家会用现代农业的方式,主要是因爲市场不认可,包括不认爲不用农化可以种出菜丶菜的品相不好,消费者不接受……可个别农户说:我们有爲市场做生态种养殖的基础,说起是生态种自己吃的,但是田土和田土挨得这儿近,其他田土里的农化飘过来,农産品受污染也就无法成爲生态农品在市场上销售。

广结善缘 扶助新生事业

  2014年,生了女儿之後更关注食品安全。在参加各式各样的妈妈群时,大家除了分享育儿经之外,最爱的话题就是去放心的农户家团购农産品,或者咨询别人,看谁知道哪有安全放心的农産品卖。我也跟大家分享我在其他地方逛市集的见闻,於是一群朋友就说,我们在贵阳组织市集,让更多的朋友可以分享到安全的农副産品,也让生态种植的小农种植的农産品有地方卖;我们在市集上还可以认识固定的农户和他们的生态农産品,认识他们的土地。於是,6月份我们开始行动了,一方面做调研,找到更多的生态农户;一方面,想办法开展注册登记。也许是运气好,在找农户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之前工作过的伙伴,他们很热心的帮忙介绍靠谱的农户或者新农人;注册登记方面,又赶上了贵阳市推动社会组织建设的政策,在以前同事的协助下,我们得以顺利注册。

  从2014年8月至今,我们市集共组织34户生态农户,在贵阳市大型的生活社区和商业中心举办市集90馀场。过程中得到很多消费者的认可和支持,例如:很多消费者会介绍朋友来赶集,把自己认可的农场推荐给市集,甚至还帮忙市集联系赶集的场地丶到市集来做志愿者;很多消费者上午逛市集,下午就和农户一起下农场了。记得有一个女士喜欢吃市集上的豆腐,一定要去农户体验制作过程,回来後她跟我说,我理解你们爲什麽叫农耕市集了,农户家做一盘豆腐,用自己地里种出来的黄豆,两家人帮衬着忙一晚上,这样制作的豆腐还是村里过节时必备菜品。

培训认知 农户转化思维

  在做市集的过程中,让我记忆最深的是来自瓦窑的农户班小芬一家。2009年,我在瓦窑工作时,她家还不在项目支持的兴趣小组中参与生态种养殖,当时的她说,根本不相信生态农业能种出菜;2010年,她家开始养殖蜜蜂,可不知道什麽原因,养得不好,要不就是死了,要不就是飞走了。正在那时,项目组织了一次关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农业的养蜂培训,她因爲要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所以全程参与了培训。在听老师介绍除草剂会杀死蜜蜂,蜜蜂传花授粉的功能对於农作物的结实率有直接的影响後,她自己做了蜜蜂授粉对农作物结实率的实验,看到了蜜蜂对於农业的重要性,加上养蜂割蜜可以爲家庭增加收入,她开始从不用除草剂和减少农药的用量来实践生态农业,接着她也参加了项目组织的一些生态农业技术培训。她先生罗大哥是个养殖爱好者,今年来,罗大哥养殖鸽子的规模日渐扩大,班小芬就用家里的鸽子粪结合培训学到的方法来做堆肥,到目前爲止,她家的田土消化不完,因此根本不需要买化肥。

  筹备市集期间到班小芬家拜访时,她表示乐意参加市集的原因是:家里有生态种养殖的基础,用堆肥丶不用除草剂丶只有大面积病虫害爆发时才偶尔用农药,如果在市集上销售,一方面可以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一方面可以增加一些收入,大家都好!可见技术可控,对外需求少,种养殖可以实现内部循环的模式才是适合农村家庭长期坚持的生态农业生産模式。市集协助这样的农户推广农産品丶搭建消费者关系,农户结合自身特点,和消费者一起协商种养殖计划,达成分享共担的生産和消费关系,正是她家在走的路。

  虽然有时看到她家的菜没卖多少,市集结束後又得拖回去,但更多看到的是她儿子也积极支持爸妈的工作。在市集上销售和配菜的活动让他们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她家的蔬菜和加工品得到很多消费者的认可,她说会一直坚持下去。

关系断裂 重新恢复连结

  不断增加的消费者和像班小芬家这样的农户,加上我们都还有其他工作足以支持日常生活开支,所以即便不拿工资,我们也乐意在本地推动市集的发展。不时,也有年轻人跟我联系,希望加入市集,我会告诉他,现在我们没有办法承担一个全职人员的工资,所以不能邀请你加入,如果你有兴趣,在不耽误本职学习和工作的前提下,欢迎你来市集做志愿者。所以,市集的志愿者团队里有学生丶有全职妈妈等等。大家用不同的方式,爲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在做市集的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其他团队的支持和帮助,例如:社区伙伴支持我们参加了14年和15年的全国CSA年会;北京有机农夫市集丶上海农好农夫市集和乐施会和我们分享了“参与式保障体系(编者按:一种保证産品符合健康及环境友善生産条件的操作)本土化工作坊”;贵阳市和乌当区民政局用项目支持我们开展部分市集活动,政府看到市集的出现在於,能解决消费者购买安全食品难,并为小农生産的生态农産品寻找销路等民生问题上的价值。

  我们团队开会常常会说,贵阳之所以有市集,是因爲食品安全问题丶环境问题,以及生态农産品供需对接不足。归根究底,是我们和土地丶和农业的关系越来越割裂,市集的目标就是重建消费者丶农友和本地农耕的关系。

  这一两年,国内的基金会蓬勃发展,政策上也鼓励民间组织的注册,大好的形势鼓励了很多对社会问题有敏感性丶有公益心的年轻人投入到这个行业。从我个人的经验看,投入公益事业的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多了解後选择适合自己丶家人又放心的方式加入,就是妥妥且长久的。

最新故事

分享